在潛山市立醫院,有這樣一處“臨時抗疫”陣地,這里雖然只有6個病房,卻在疫情發展的形勢下,保證了發熱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收治,也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贏得了更多的時間。“臨時抗疫”陣地有一個讓人非常放松的名字:康復醫學科。2月7日,潛山市立醫院在獲得潛山市衛健委批準后,發出通知,將醫院康復醫學科病區改造為發熱病人留觀隔離病區,康復醫學科主任汪漢兵和護士長王蕭接到指令后,立即將科室現有的住院病人轉至其他科室,科室所有醫務人員以及醫院抽調的1名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和4名護理骨干立即投入“臨時抗疫”。
“臨時抗疫”病房和前線戰場一樣,所有醫生護士24小時值守,他們堅守發熱病區,把防疫戰線向前再推“一公里”。
汪漢兵是康復醫學科主任,主攻中風偏癱診療。康復醫學的意義在于消除或減輕患者的功能性障礙,讓人們擁有更高質量的生活,而現在,他和同事們直面疫情,參與救治。
“康復醫學科病區完成改造的當天晚上就開始收治發熱病人”,汪漢兵記得很清楚,其中有一位80多歲的高熱老人,“送來的時候已是凌晨,人已經神志不清了,經醫院專家組會診,我們立即安排住院,進行治療與護理,所幸第二天老人燒退了,兩次咽拭子檢測結果都是陰性”。
說到咽拭子檢測,汪漢兵說這是每一個留觀隔離病人必須要做的一項檢查,進行咽拭子的采集,必須與患者近距離接觸,“患者隨時都有可能咳嗽或者打噴嚏,危險性極高”,也正是因為極有可能被感染,在“臨時抗疫”病房的所有醫生和護士都必須做好自身隔離,這也就意味著,他們除了病區,哪里也不能去。
汪漢兵自從進入“臨時抗疫”病房以來就沒有回過家,他的家中,有骨折的老母親,還有年紀尚小的孩子,而他的妻子也同為醫護人員,現在他以病區為家,妻子的壓力可想而知。
還有很多不能回家的人。王蕭是一名老黨員,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、2013年抗擊H7N9禽流感、2015年抗擊洪澇災害醫療救助。接到醫院命令后,王蕭顧不上患尿毒癥住院搶救的父親和兩個年幼的孩子,日夜奮戰在“臨時抗疫”病區。王蕭不僅要承擔患者的基礎護理、專科護理,還負責病房的消殺以及防護知識培訓與考核的反復指導工作,患者緊張、害怕,心理壓力大,她每天都耐心為患者做心理疏導。
鐘二詠是康復醫學科的一名護士,疫情爆發后,她積極報名參加一線抗疫,兩次簽下支援武漢的請戰書。后來,她所在科室的病區被改造成臨時抗疫病區,她在心里暗暗下了決定,疫情不結束,她絕不會退后。
為了節約防護服,護士每8小時換一次班,她們不敢喝水、吃東西。“病人要掛水、吃藥、量體溫,這些不能有一絲馬虎,同時,患者的生活起居,包括喝水、吃飯、換床單這些事情,我們也要做好”,鐘二詠說她穿著防護服,帶著護目鏡,臉上跟那些在疫區的護士一樣有一道道勒痕,從病房出來,她就安靜的在屬于護士的隔離間休息,等待8小時候后繼續上崗,但是接到家里打來的電話,她的情緒有些失控,她想念女兒了。
鐘二詠的女兒剛滿三歲,正是離不開媽媽的年紀,“她很喜歡英語,我特意在手機里下載了一個兒童英語軟件,平時我就會播放一些英語兒歌給她聽,她聽英語的時候眼睛亮閃閃的,可開心了”,鐘二詠打開手機里的英語軟件,已經很多天沒有登錄,她決定等戰勝疫情,她一定要學會女兒最喜歡的英文歌,唱給女兒聽,把這些沒能陪在她身邊的時光補回來。